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特征,爸爸妈妈用心把握每个阶段的重点,教育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就。
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,父母应该准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;
3-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,父母应该坚定地对其说“不”;
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,父母应该耐心地将它当作朋友......
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,通过接触很多案例,历经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:
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,都是过去历程中的一个表现、一种折射,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法密切有关,“眼里有哪些心里就有哪些”。
爸爸妈妈们不禁要焦虑了,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眼里充满快乐、温暖呢?
李玫瑾教授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养育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办法。
01
0-3岁 情感抚养0-3岁是孩子与家人一对一依恋关系的打造时期,这种依恋不断积累直至12岁。
依恋是情感的由来,当婴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,与依恋对象在一块时他会感到愉悦;难过时,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,婴幼儿才会感到安慰。
依恋得到满足时会飞快乐和放松,当人处于放松状况时,看外面的事物就会飞快乐。
在现实日常,李玫瑾常常遇见如此让人痛心的案例:
“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,不需要问,如此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自己爸爸妈妈养育长大的,情感联系并没形成”。
“应该给妈妈3年产假,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。”在公开场所,李玫瑾教授不只一次如此公开呼吁。
来自于美国的“哭声免疫法”曾一度盛行全球,年轻的中国爸爸妈妈也追捧不已——孩子哭闹时不可以立刻抱起,如此有益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,防止培养哭闹的习惯。
李玫瑾教授不认可这种看法。
她说,在吃喝拉撒睡不可以自理的无能期,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我们的痛苦,此时,父母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。
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,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,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。
譬如,日常有不少“路怒族”、“键盘侠”,却不知,他们“一点就着”的热门脾气,恰恰来自于爸爸妈妈的粗放式养育,在一岁以内我们的各种生理需要没得到满足。
喂养孩子要放在怀里,养育者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到温暖,食物、熟知的气味会让孩子感觉到舒服和快乐,有益于依恋关系的打造。
02
3岁-12岁 性格抚养
爱是一种营养,但不是全部,孩子从3岁开始,渐渐具备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,是给孩子“立规矩”的关键时刻。
三岁时,父母要掌握对孩子说“不”;
四岁时,父母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;
五岁时,父母要在魅惑练习中教孩子掌握自我管理,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怎么样与别人推荐;
六岁时,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,掌握勤勤恳恳的精神。
在3岁左右,孩子的哭闹已不是生理需要,而是心理需要。
那样怎么样制止孩子无理的哭闹?
▼ 哭闹没用
譬如孩子由于得不到手机,不可以看动画片,在家哭闹。
此时父母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进卧室,一对一笑眯眯地看着孩子哭闹。
直到孩子哭累了,父母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,让孩子领会到对他的爱。
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,父母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:“假如母亲想看手机,父亲不给母亲,母亲就像你刚刚那样哭闹,怎么样?你已经长大了,有哪些需要可以讲出,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”。
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,李玫瑾提醒父母,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要做到“四个不要”:
不要骂孩子,不要打孩子,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;不要离开孩子。
“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,父母的大道理仿佛耳边的噪音;
同样的,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深思,等于关禁闭,没丝毫的教育意义”。
鼓励孩子掌握表达我们的想法,倾听爸爸妈妈的想法,与孩子打造民主的交流模式。
不少父母反映“孩子到中学不喜欢学习,在课堂上坐不住,东张西望的,非常是影响学习成绩。”
李玫瑾发现,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,大多从小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等祖辈长大的。
这是由于,老人的生活没步伐和规律,“一会儿给孩子吃个红薯,一会儿带孩子去邻居家串串门儿,久而久之,孩子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。”
早年的没步伐的养育会叫人在成年后对自己缺少控制力。
怎么样让四岁上下的孩子开始了解等待和忍耐,从而培养自律意识?
▼ 有计划的给孩子买玩具
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,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。
孩子挑好后,父母可以说:“这玩具超出大家的计划,你了解父母天天为何去上不上班?30天才发一次薪资,家买所有东西都需要计划,你这个玩具要120元,但根据母亲的预算计划,大家只能买100元的玩具。假如今天买回家,大家下星期的菜钱就没了”
“假如母亲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,下周末就能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!”
爸爸妈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给孩子提需要,由于要加班,你要早点上床睡觉,要乖乖吃饭,整理我们的玩具......
延迟满足会让孩子掌握等待和忍耐。
除去买玩具,李玫瑾教授建议,孩子三岁将来,父母可以借助周末时光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做一件事情,可以是拼图、绘画等。
三岁时坚持10分钟完成一幅画,四岁时每次坚持20分钟,等孩子六岁上学后,就能在3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集中注意力。
孩子五岁起,自我管理能力和与别人推荐的能力也应该渐渐培养。
这个时候,父母要适合借助魅惑练习来帮助孩子形成如此的能力。
▼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?
1. 巧克力的魅惑
筹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,譬如巧克力。
设计一个游戏,把巧克力分成三份,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:“孩子,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,你可以自主管理。假如你能做至今吃一份,明天吃另外一份,那样明天母亲再额外奖励你一份。”
大部分状况下,孩子初次学会决定权,大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,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。
一个月后,当第二次做游戏时,孩子会吸取教训,根据计划品尝巧克力,渐渐培养自律的好习惯。
告诉孩子“这是母亲对你的考验,别着急,长大后要掌握等待”。
2. 饭桌上的推荐
自己小时候一直会在饭前筹备好桌椅和碗筷,等家人都入座后,才会动筷。
爸爸加班不可以按时就餐,妈妈必然会用干净的碗筷给他单独留一份饭菜。
最好的水果也会留给不在家的家人。
爸爸妈妈日常的点滴的行为会让孩子掌握怎么样推荐?
孩子从四岁就要多参与体育活动,培养勤勤恳恳。
3. 运动中的勤勤恳恳
跑步可以训练孩子的呼吸和耐力,还可以训练孩子的胆量。
孩子在跑步中会上气不接下气,当过了这个阶段会发现没什么不好的反应,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“日常也会遇见这样的情况,最初工作特别难,坚持一段时间后,你会发现也不过这样”。
孩子在学游泳时,会很害怕,感觉要去世了,后来他会发现只须不舍弃,肯定能掌握。
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“任何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,这个过程就是自己驾驭外面的过程,不可以由于害怕就拒绝尝试”。
03
12-十八岁 人格抚养女生12岁、男生14岁起,第二性征开始发育,孩子进入青春期。
面对初中生,父母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,帮助孩子成长,尊重孩子的选择权。
譬如,孩子进入初中二年级后,父母就能与孩子讨论将来的职业方向,至少提供给孩子五种将来职业选择。
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,而不是暴力式的“管”。
电视剧《少年派》中,小主角林妙妙是个正值青春期的高初中生,林妙妙在文科上具备明显的优势,但数理化却乱七八糟。
她的妈妈却逼着她把所有些科目都考及格......
那样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,父母该怎么样引导呢?
学习困难如何解决?
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在高中阶段数学成绩不理想,找了一位出色的课外老师为其补课,但女儿却直言自己数学无需补,不如把钱另外花在英语和历史的学习上。
出于尊重女儿的建议把补习的重点放在了英语和历史两个科目上,最后在高考考试中女儿的英语成绩提升了50多分。
孩子对自己有最明确的觉察,要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,尊重孩子的步伐。
《少年派》中林妙妙和钱三一的懵懂的恋爱关系牵动着双方爸爸妈妈的心,让一向处事稳重的裴音跑到学校去找班主任、找王胜男。
这也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对于恋爱问题的紧张和焦虑。
那样怎么样在青春期跟孩子探讨恋爱的话题?
李玫瑾在女儿初中时,曾用挑衣服的案例,教会女儿怎么样确立正确的恋爱观。
▼ 挑衣服好比找对象
一次,母女两个在商场里挑选衣服,走到第一家商铺,女儿看中一件衣服,李玫瑾鼓励她除去这件衣服,还可以到其他商铺再看看;在持续的逛商铺过程中,女儿在对比中发现了其他更中意的选择。
李玫瑾借此机会说:
“找对象好比挑衣服,中学就是第一家店,假如在中学时期就小孩子早恋,那大概看不到将来更出色的男孩了。”
女儿恍然大悟,从此培养了正确的恋爱观。
人的一生除去工作,还要有健康的身体、和美的家庭、好的人际关系等,情感越丰富的孩子才越幸福,不要逼着孩子单纯地走向成功。
养育是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投入,这种投资是无价的。
通过投入让儿童记住养育者的声音、面貌、气味,形成依恋,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资本,是孩子将来生活道路上一笔巨大的财富。